由滨海新区汉沽保护盐渔文化志愿者团队策展的“滨海汉沽名人事迹成就展”4月25日在滨海新区图书馆汉沽馆区开幕后,已持续展出一个多月,并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持续反响。6月4日,展览又迎来贵宾,入选这次展览的中国核工业先驱丁树藩的次子丁汉堃先生和他的多位小学同窗来到了展览现场。
今年77岁的丁汉堃,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著名工程爆破专家,曾主持兴延高速公路隧道爆破工作,为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他的少年时代在汉沽度过,1958年随父亲调动工作而定居北京。知悉家乡人没有忘记父亲,丁汉堃顾不上年迈路远,风尘仆仆赶到滨海新区。
在展览现场,滨海新区汉沽保护盐渔文化志愿者团队成员认真地向丁汉堃一行作着讲解。听闻父亲为发展建设新中国核工业而深藏功名、自主创新、舍身取义的事迹被家乡人铭记和传扬,他激动不已。“这些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愿意为振兴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丁汉堃说。
中国核工业先驱丁树藩
《天津化工厂志1938-1985》中对丁树藩任工程师的记载
丁汉堃的父亲丁树藩(1912-1983),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是一位于敏式的核工业先驱,在化学、物理学、机械动力学及核材料与核燃料领域卓有建树,是六氟化铀规模化生产的领军人,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贡献殊伟。丁树藩于1946年至1958年在汉沽工作,任天津化工厂总工程师兼生产技术科科长,主持完成了烧碱、硫化碱、液氯等重大改扩建项目。1958年,他作为特殊人才,奉调第二机械工业部,秘密进入404厂,担负起研制原子弹核材料六氟化铀的艰巨任务。在为祖国战略核武器库添砖加瓦的岁月里,丁树藩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创新自信,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和成千上万的核工业人一道,为共和国铸就了坚强的核盾牌。
记者了解到,“滨海汉沽名人事迹成就展”自开展以来,已接待多批入选者“亲友团”。革命烈士董殿朝、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李振宝、天津化工厂首任党委书记吴山、中国猕猴桃之父崔致学等已故地方知名人物的后人与亲属参观展览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并坦言要不忘初心,从长辈的言行中汲取奋进力量,把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传承下去。
“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地方现当代名人的档案资料,不断完善充实系列展览,做到打磨精品、常办常新,以此汇聚乡贤力量,增强优秀历史文化自信,为建设美丽‘滨城’增光添彩。”汉沽保护盐渔文化志愿者负责人李子胜说。
本文转载自津滨海